教育研学

这幅千古名画竟蕴藏诸多中医药元素

阅读量:759次 发布时间::2023/1/9

摘要说明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辉煌的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由于中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肉相连, 在这些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中 , 很多内容都程度不同地反映了中医学在历史上的发展与作用。《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



《清明上河图》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 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全图是以汴河大桥为中心来作画的。大桥以东画面约占全图1/2。画面上自西向东人群房屋逐渐稀少 , 到画面最东部已是大片田野,一派农村景象。大桥以西画面亦约占1/ 2,画面是桥前的一条东西大道向西延伸,穿过城楼,延伸至城内,与城内大街相连。桥上面人群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桥下面舟楫往来如 梭,船工号子此起彼伏,好一派繁荣兴旺景象 ! 就在这样繁华的大街上, 出现了多与中医药有关的景象。

药铺与药摊

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医药事业继唐朝有很大发展。熙宁九年(1076)在京设太医局熟药所,专卖熟药年获利2.5万缗。

崇宁二年(1103)熟药所达五所,修合制药所达二所。政和四年(1114)改称医药惠民局与医药合剂局。当时设在太学南门街,私营药铺众多,有极慈寺街百种园药铺、曹门街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牛行街下马刘家药铺、宜城楼药张四家等。

图片来源:网络

《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左端绘有“赵太丞家”,门前竖有两大立招 :一为“太医中丸医肠胃冷 ”,一为“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其后有一大立招为“赵太丞家号理男妇儿科”;室内挂一匾“五劳七伤回春丸”,室中有3名妇人,其中一名妇人坐着抱一小儿,等待大夫诊视。

从前面立招来看,大理中丸、集香丸均出自《局方》,似是药铺,而其“统理男妇儿科”,则属宋代的“大方脉”“小方脉”,又似医铺。宋代喜用自家姓名、官名甚至绰号作为店名,赵太丞家可能是其先祖曾作过太医丞者,后人经营的店铺,也可能是画家虚拟的,以药铺而有坐堂看病的可能性为大。

图中近郊小集镇十字路口旁,绘有一老者摆摊,地上似摆药数十种,周观者十余人,显示汴京节日贩卖药材的一种传统形式。

医铺

宋代始称医生为“大夫”、“郎中”,盖因元丰改制(1080)医官改为十四级,其中有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和安郎、成安郎、成和郎、成全郎、保全郎等官阶之故。

《清明上河图》中在城内市区第一个十字街上,立有“杨家应症”与“梅大夫往风”两家招牌,推测应该是杨姓与梅姓大夫所开的诊所。“杨家应症”门前有人牵着孩子向里走,应该是来看病的,另外有一辆 4 匹骡马架着的大车正离开诊所,车上躺着病人。画卷中还有一诊所门前挂着“小儿科”招牌,一些人站在门口向屋内观望。

画卷中有一处临街小店,门旁挂着“专门接骨”的招牌,只见有人背着一名大汉正在向行人询问,行人指向小店方向,显然是在给求医者指点就医处所。在接骨医家旁边,有一“家大口堂”药店,门前招牌上写着“本堂法制应症药剂”,店内有两个人站立柜台外,门前停着一辆马车,有人正从车上搬运药材。在街道僻静处的另一个小院门旁写着“祝由科”。“祝由” 其实是古代祈祷治病方法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后世称用咒符禳病为祝由科,虽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借助于一些药物进行治疗,类似现在的医学心理学治疗。

香药铺

我国早有重视香药的历史,认为它是驱邪避凶、祛除时疫的良药。

马王堆一号汉墓轪侯妻手握香囊,棺椁内置有大量茅香、良姜、桂、花椒、辛夷等香药,研究认为对尸体防腐可能有一定帮助。

《汉书》载,武帝时月氏国曾进返魂香。唐代《香谱》云:“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月氏国贡神香,后长安大役(疫),宫人得疾者便烧之病即差。”隋唐至宋香药除用于医药外,更是宫廷权贵豪绅常用奢侈之品。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有一家香药铺,门前有牌楼,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店铺,立招为“刘家上色沉檀樟香”。意思是上等的沉香、檀香、樟香。香药在宋代朝野上下是一种流行品,不仅用以治病保健,而且还制成各式点心在茶楼酒肆售卖。在虹桥的南岸边,有生意人搭起了凉棚,挂了饮子的招牌。

图片来源:网络

画卷总共描绘了3 处饮子铺,饮子是类似于凉茶的饮料,也是一种中药的剂型,中药方剂中有些名方如地黄饮子、小蓟饮子等。宋人喜欢香药,啜香汤,饮子中的原料也多是紫苏、甘草等甘香之品,所以又叫“香饮子”。

图片来源:网络

北宋时期 , 由于国家结束了分裂动荡的局面, 社会比较稳定, 因而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家对中医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北宋政府改进了医疗管理机构,大力发展医学教育, 还由国家组织专人整理医学古籍, 并出版编纂了《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医书、方书,因此使得中医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这些反映到画家笔下就成为热热闹闹的汴河大桥 , 车水马龙的汴梁大街 。在这样繁华的市区内 , 仅几百步内就有药铺、医铺、香料铺。正是当时社会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