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报告(2024)》内容摘要

阅读量:287次 发布时间::2025/2/1

摘要说明

    为精准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学术指导下,新华指数研究院与财经城市研究院联合组建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对全国县域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估分析,完成了《2024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一、我国县域发展定位和趋势

2023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县域创造的GDP总量为46.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4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3:42.6:43.1,一二三产业占比跟上年的变化分别为-0.231.04-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分别比全国总体水平高72.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9.71个百分点。

1.县域占全国经济比重保持相对平稳,县域常住人口数量下降。2022年我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8%,相比上年提高了0.66个百分点,比重的提高部分来自于县市统计口径的变化[1]。总体来看,县域经济占比自2020年以来基本保持在38%以上,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022年我国县域常住人口总量[2]7.36亿人,占我国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1.12%,比七普数据下降了0.75个百分点;县域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4.02%,比上年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2.县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载体,二产是县域经济增长主要动力。2022年县域一产增加值占全国一产的比重为75.66%,比上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县域二产增加值占全国二产增加值的41.2%,比上年提高了0.83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对增长贡献来看,二产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65%,比上年提高了0.7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9个百分点。随着县域常住人口占比减少,县域将是我国一产的主要载体,同时承载着发展二产的重要功能,第三产业发展不占优势。

3.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更快,有效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2022年,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县域人均GDP增长速度分别为6.5%8.07%8.84%7.56%,中西部要显著快于东部地区。2022年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1.61%,比2020年提高了0.23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县域占比为10%,比2020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占比明显提升,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不同主体功能县域经济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产和二产占比。2022年,主体功能为优化开发区的县域人均GDP水平最高,达到13.65万元,是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1.742.552.59倍。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产占比最高的是农产品主产区为18.53%,生态功能区与之基本相当为18.22%,优化开发区最低为4.34%。二产占比优化开发区最高为50.76%,而最低为农产品主产区为38.17%,最高最低之间相差12.59个百分点。而三产占比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县域之间占比基本相当。

5.县域财政收入占比持续提高,财政支出占比出现下降。2022年我国县域创造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收入)为2.63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24.19%,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县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财政支出)为7.94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5.28%,比上年降低了0.07个百分点。自2020年以来,县域财政支出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在持续下降,需加快培育县域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建立更加健康且可持续的财政运行机制。

二、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结果

报告构建了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体系,指数不仅考虑经济增长,还全面纳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体现新发展理念方面的指标内容,不单纯以GDP论英雄,也不简单以发展速度论英雄,体现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效统一。依据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数体系,利用中国县域发展数据库相关数据,报告得出新华指数全国百强县(以下简称:百强县)。

2023年,百强县常住人口总量为9563.83万人,比上年增加31.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6.78%,比上年提高了0.03个百分点。其中,63个县(市、旗)常住人口出现增长,共计增长53.03万人。百强县创造的GDP总量为12.8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16%。按可比价计算,百强县GDP同比增长6.2%,比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1个百分点。百强县人均GDP13.39万元,比全国人均GDP水平高49.89%。百强县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2.73%,接近省会城市水平(72.9%)。整体来看,百强县经济增速要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发展充满活力,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百强县居民收入水平高,城乡收入差距小,有力地践行了共同富裕之路。2023年,百强县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分别为46277元、57914元和31777元,各项中位数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59元、6093元和10086元。百强县城乡收入差距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2023年,百强县城乡居民收入差的中位数为1.77,其中87个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以下,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百强县仅有1个。百强县的发展表明,在县域层面更有利于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达到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走共同富裕之路。

百强县分布反映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2023年,东部地区百强县占72席,比上年减少1席;中部地区占16席,比上年增加1席;西部地区占11席,保持不变;东北地区占1席,保持不变。分省来看,浙江省与上年保持不变为23席,江苏比上年减少1席,浙江在总量上比江苏多一席,处于领先;山东、湖北、安徽和四川比上年增加1席,河北、河南和新疆分别比上年减少1席。

1.处于百强县头部位置的县域位次相对稳定。位次处于前十的县,仅江苏省太仓市与福建省晋江市、江苏省宜兴市与山东省胶州市发生位次互换,晋江市2023GDP总量处于全国县域第4位,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仅为1.4%,比百强县平均增速慢了2个多百分点,财政收入和指数得分位次相比上年均下降一位。胶州市GDP总量位次下降一位,指数得分位次也下降一位。指数得分前三十位中,上升最快的是瑞安市,提升了10个位次。

2.处于百强县后部位置的县域位次变化更大。百强县位次上升最快的是山东省广饶县,从2023年的90位提高到71位,提高了19位;另外河南省巩义市和四川省西昌市位次也分别提升了16位和15位。不同于处于百强县头部县域,相互之间发展差距明显,处于百强县中后部的县域发展水平接近,发展波动对指数得分位次影响较大。

3.实体经济快速增长带动指数位次提升。百强县中二产增加值增长最快的五个县是安徽省长丰县、浙江省岱山县、福建省福安市、江苏省溧阳市和山东省广饶县,增速均为两位数,其中长丰县二产增长最快,达到28.7%。除岱山县外,指数得分位次相比上年均有提升。其中,广饶是百强中位次提高最多的县,长丰县提高了9位,福安市也提高了6位。

4.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带动指数位次提升。2024年湖北省潜江市首次进入百强县,其在上一年度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超过20%。浙江省乐清市、广东省博罗县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由此带动县域指数位次实现持续提升。

三、推动百强县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

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国际关系的演变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县域具有经济和社会成本低的优势,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战略空间,百强县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单元,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中承担更多责任。

1.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2024年,国务院颁布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百强县作为县域发展的标杆,是承载外来人口的重要载体,需要集中精力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

首先,对于外来人口较多的百强县要以推进外来人口融入本地作为重点工作,为外来人口在本地落户提供便捷条件,并承担起主体责任,推动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本地户籍居民同等权利,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外来人口加快融入。建议中央健全与跨区域流动人口落户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减轻基层政府负担。

其次,对于外来人口总量不大的百强县,在做好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同时,重点是做好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工作,重点是为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提供适宜的空间条件,城市不仅仅需要高大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也需要为各类人口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条件和空间,并保护好城镇就业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土地权益。

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百强县农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并不高,但是作为县域现代化的领头羊,需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示范,特别是利用经济先发优势,在农业创新技术应用、智慧现代农业、农业品牌培育等方面起到引领作为。

一是提升农业设施建设水平,以改进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农机化装备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创造适宜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条件。

二是建设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针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开展农资供应、农机服务、生产托管和市场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探索建立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体,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三是发展智慧农业,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发展,推进农机装备提挡升级,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创新数字田园、智慧农(牧、渔)场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农田水利、冷链物流、加工仓储等设施智能化转型。

四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打造和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做优乡村特色产业。

3.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制造业。制造业是百强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百强县参与产业链分工的主要内容,必须坚持制造强县发展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特色产业基础,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进行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

一是百强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发展成本低的优势,坚定不移地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做大县域实体经济规模,做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二是创新赋能特色产业升级发展,重点根据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外部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技术成果推介等活动,形成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县域龙头企业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研究,争取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和转化,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数字化升级,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制造、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赋能,推动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结合,要依托县域特色产业,加大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增强产业持久竞争力。

4.扩大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空间。百强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更弱,需要不断弥补消费发展不足的短板。

一是创造便利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营商和消费环境,让服务业业主稳定下来,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特色消费,打造百年服务老店,创造适宜消费的外部条件,激发内需空间,扩大县域消费规模。

二是加大消费载体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商业体系,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消费载体,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度。加强社区便民服务,合理布局养老、托育、餐饮、家政、零售、快递、健身、美发、维修、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生活服务业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延长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公共服务场所开放时间,建设24小时生活圈

三是补齐消费短板,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动重点商贸街巷改造升级。结合推进城市更新,强化存量片区改造与支持消费新场景发展的硬件功能衔接。通过小块土地出让等模式进行精准供地,定制化建设,不走传统大规模工业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条件。

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消费。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盘活和挖掘乡村文旅资源,提升乡村文旅设施水平,打造一批高品质民宿,推动乡村旅游消费。

5.建设宜居的高品质特色城区。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为居民提供更高生活品质条件,同步享受高质量公共服务。

一是加快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重点围绕城镇人口增多、老龄化进程深化,突出解决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多渠道增加医疗卫生人员,提升医疗卫生装备水平,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鼓励发展职业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增加养老托育机构供给。建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作为公办机构的有效补充。

二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把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方式,与知名医院、学校通过建分院、分校等模式进行线下直接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便利的互联网条件,通过线上方式与优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合作,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三是传承历史文脉,城乡建设要为传统文化传承保留空间,结合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留足空间,提供平台,并开展各类专题活动,让传统文化得以赓续。让历史文化遗产为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

来源: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