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上海杨浦区案例:文化暖人心,邻里共欢腾

阅读量:16次 发布时间::2025/11/5

摘要说明

    如果说社区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那么文化活动就是流动其中的温热血液。真正让人留恋一个地方的,往往不是房子的面积,而是那群在楼下共舞、在活动室聊天、在节日互赠问候的人。文化,让邻里之间的关系从“点头之交”变成了“生活伙伴”。


在上海杨浦区控江路街道,有个叫“阳光邻里节”的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多年。每年三月,居民们自发组织才艺展示、公益集市、家庭厨艺赛。没有华丽布景,也没有专业演员,全部由社区居民自己上阵。从爷爷奶奶的沪剧,到孩子们的街舞,整条街都洋溢着节日气氛。活动结束后,主办方还会评选“最具人气摊位”和“邻里微笑奖”,让大家既参与又有成就感。正因为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氛围,社区的凝聚力比以往更强。


在广东佛山禅城区石湾镇,社区打造了一个“夜邻里”项目。每到夏天晚上,社区篮球场变成了电影放映场,居民们自带小凳子,边看露天电影边聊天。看完电影后,街坊们会讨论剧情,顺便交流家长里短。有人说,这样的夜晚让人找回了小时候的感觉。文化活动不只是娱乐,它在无形中让陌生人变成朋友。


再看山东济南槐荫区的“百姓大舞台”。这是一种“群众点单、社区配送”的模式——居民可以通过微信投票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类型。有人选京剧,有人选相声,社区就邀请相应团队来表演。最特别的是,演出前社区会安排居民代表上台分享身边的好人好事。一个普通的夜晚,因为一场演出,整个社区都被温情笼罩。


有的社区则用文化传承连接情感。比如云南丽江古城区白沙社区,居民们通过非遗传承工作坊,把传统的东巴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每逢节日,社区组织居民一起制作东巴纸、绘制壁画、唱古歌。游客来了不仅参观,还能参与体验。这种文化共建模式让居民感到自豪,也让文化焕发新活力。


与此同时,文化共建也在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浙江宁波鄞州区推出“文化微项目”,让居民自主申报、社区投票决定。例如,有居民提出打造“邻里故事展”——收集社区内的老照片和记忆物件,布置成展览角。这个项目不仅获得通过,还吸引了多家单位赞助。展览开展那天,很多人边看边笑,有的甚至流泪,那是属于社区共同的记忆。


文化暖人心,不仅体现在活动热闹,更体现在细节。比如天津河西区挂甲寺街道有一个“流动书屋”,每天傍晚推到小区广场,居民借书、聊天、看报。工作人员记下大家的阅读兴趣,下次就带来相应书籍。小小的书车,成了社区温情的载体。


让人感动的还有四川成都青羊区草堂街道,那里有一项“老邻居讲堂”活动。社区邀请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师、老医生讲生活智慧,也请年轻人分享新鲜事物。每次讲堂都人满为患,老少同堂的画面成了社区最美的风景。

文化让人心更近,也让生活更有滋味。它像是一盏盏灯,在城市的角落里亮起。无论是广场舞的节拍,还是小巷里的朗读声,都是社区生活的节奏。在这些文化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被重新织密,温暖变得可见,幸福也变得更近。


社区文化不是附加品,而是现代城市治理的柔性力量。它让冷冰冰的建筑有了情感,让陌生的邻居成了朋友。未来,当越来越多社区把文化作为“心的纽带”,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城市温度,不在高楼里,而在一场又一场笑声与掌声交织的社区夜晚里。


需要更多资料,请留言

您的联系方式会被永久保密,仅用于将资料传送给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