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北京小区文化为桥,连万家心

阅读量:18次 发布时间::2025/11/5

摘要说明

    春日的北京东城区草厂社区,胡同里的灰墙黛瓦间飘来阵阵墨香与笑语。几位老人正围坐在院门口的长桌旁,手把手教孩子们裁剪红纸、勾勒线条,不一会儿,一张张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便铺满桌面。这是草厂社区每月都会举办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曾经互不相识的邻里,借着剪纸、皮影、京韵大鼓这些老北京文化符号,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社区这片小小的天地,正因为文化的浸润,变成了连接万家心灵的大舞台,让邻里情在传统韵味中愈发深厚。


草厂社区是北京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的典范,这里保留着完整的胡同肌理,居民中既有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也有后来迁入的新市民,还有不少外籍住户。几年前,社区里的邻里关系还十分疏远,老住户守着自家小院少出门,新住户忙于工作难融入,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让外籍邻居更是成了胡同里的陌生人。

 

如何打破这种隔阂?社区居委会想到了文化这个最好的桥梁。作为北京民俗文化的聚集地,草厂社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剪纸、毛猴制作、风筝扎制等非遗项目在这里传承已久,社区决定以这些传统技艺为纽带,搭建邻里互动的平台。


社区专门腾出一间闲置的民房,改造成民俗文化活动室,邀请辖区内的非遗传承人担任志愿老师,定期开展免费教学。68岁的王淑琴是剪纸技艺的传承人,退休前在工艺美术厂工作,如今她每周三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活动室。一开始报名的人不多,只有寥寥几位退休老人,王淑琴没有气馁,她带着自己的作品在社区里巡展,还主动上门邀请家长带孩子参与。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份传统韵味吸引,年轻的妈妈们带着孩子来学手艺,上班族利用周末时间给自己充电,甚至有几位外籍邻居也赶来凑热闹。来自德国的迈克就是其中之一,他来北京工作三年,之前一直觉得自己与社区格格不入,一次偶然看到社区门口的活动海报,好奇之下报名参加了剪纸课。起初他连剪刀都握不稳,在王淑琴的耐心指导下,不仅渐渐掌握了基本技法,还学会了用剪纸表现北京胡同风光。现在的迈克,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成了社区里的文化使者,经常向自己的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剪纸文化,带动更多外籍邻居参与社区活动。


除了手工技艺,社区还深挖老北京的民俗节庆文化,让传统节日成为邻里团聚的契机。每年春节,社区都会组织写春联送福字活动,邀请书法爱好者在胡同口摆起长桌,居民们排着队领取专属的春联,有擅长书法的居民还主动加入书写队伍,一笔一划间写满了对新年的期盼;元宵节时,社区广场上挂满了红灯笼,居民们自带糯米粉、馅料,一起动手包汤圆,煮好的汤圆分发给每一户家庭,甜糯的味道在舌尖蔓延,邻里间的情谊也在热气中升温;端午时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编五彩绳,老人们讲述着屈原的故事,孩子们在嬉笑打闹中了解传统习俗。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让不同背景的居民有了共同的话题和记忆,原本陌生的面孔渐渐变得熟悉,点头之交变成了互帮互助的挚友。


在成都郫都区战旗社区,文化同样成为了连接邻里的坚实桥梁。这个曾经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已发展成集居住、产业、休闲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居民构成复杂,有本地原住民、外来务工人员、企业职工等。为了让不同群体快速融入,社区以川西民俗文化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让社区小天地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大舞台。


战旗社区的川西民居风格鲜明,青瓦白墙、木窗格扇,社区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建筑,打造了民俗文化长廊,展示川西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传统节庆等内容。长廊旁的文化广场上,每天都有居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清晨是太极拳、健身操,傍晚则是广场舞、交谊舞,悠扬的音乐回荡在社区上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社区还组建了战旗文艺队,队员大多是退休居民,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内容都取材于社区生活,比如反映垃圾分类的快板、歌颂邻里互助的歌曲、展现社区变化的舞蹈等。这些节目不仅在社区内演出,还多次参加郫都区的文艺汇演,每次演出时,社区居民都会自发组织观众,为文艺队加油喝彩,邻里间的凝聚力在一次次掌声中不断增强。


最让居民津津乐道的,是社区每年举办的川西民俗文化节。文化节期间,社区里处处张灯结彩,川西美食展、民间技艺秀、传统游戏竞技等活动轮番上演。美食展上,居民们带来自己制作的豆瓣、腊肉、香肠、叶儿粑等特色美食,大家互相品尝、交流做法;民间技艺秀上,蜀绣、竹编、糖画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还手把手教居民制作;传统游戏竞技区里,滚铁环、踢毽子、投壶等老游戏让老人们重温童年记忆,孩子们则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传统乐趣。来自重庆的务工人员张强,在战旗社区居住了五年,以前每到节假日都想回老家,自从参加了社区的民俗文化节,他渐渐有了归属感。他说,在这里不仅能吃到家乡味道的美食,还能认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参加活动、聊天谈心,感觉就像在老家一样温暖。现在的张强,不仅主动加入了社区的志愿服务队,还学会了制作川西竹编,经常在文化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手艺。


战旗社区还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川西民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了亲子民俗课堂。每周末,社区都会邀请非遗传承人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制作蜀绣小饰品、绘制糖画、编织竹编玩具等。家长们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社区生活。居民李女士原本性格内向,很少与邻居交往,自从带女儿参加亲子民俗课堂后,她认识了很多同龄的家长,大家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分享生活趣事,渐渐成了好朋友。现在的她,不仅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文化活动,还主动承担起了亲子课堂的组织工作,她说,是社区的文化活动让她变得开朗自信,也让她感受到了邻里间的温暖。


从北京草厂社区的剪纸技艺到成都战旗社区的川西民俗,文化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跨越了年龄、身份、地域的界限,将千家万户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社区的小天地里,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少了陌生与疏离,多了熟悉与温情;少了隔阂与矛盾,多了理解与包容。文化不仅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让民俗风情得以延续,更让社区变成了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幸福家园,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这片小天地里,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让邻里情在文化的滋养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需要更多资料,请留言

您的联系方式会被永久保密,仅用于将资料传送给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