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拾光,让社区有温度有文化
阅读量:20次 发布时间::2025/11/3
摘要说明
清晨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洒在临清市先锋路街道福德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门前,退休教师王大爷提着刚买的新鲜蔬菜,脚步轻快地走向 “邻里下午茶” 活动区。“今天要和老伙计们写春联,顺便聊聊小区停车位优化的事儿。” 他笑着说。这个曾经邻里间 “相见不相识” 的社区,如今因为一场场文化活动,变成了充满烟火气与温情的大家庭。文化,正以最柔软的力量,编织起紧密相连的邻里情,让幸福之花在社区各个角落悄然绽放。
福德社区的蜕变,始于 2023 年 “邻里下午茶” 文明实践项目的落地。在此之前,社区里的年轻人忙于工作,老年人闭门独居,邻里间缺乏有效沟通,甚至会因为琐事产生矛盾。为了打破这层 “无形的墙”,社区党支部决定以文化为纽带,打造 “15 分钟文明实践生活圈”。他们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重构,划分出活动区、观影区、手工区等多个一室多用的空间,墙上绘制着临清特色手绘图案,角落摆放着社区吉祥物,温馨的环境让居民不自觉地愿意走出家门。
更贴心的是,社区还链接社会资源,提供助安、助行、助娱等 “五维服务”,仅新就业群体就累计受益 2000 余人次。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在阅读休憩区充电学习,老年人能在手工区交流技艺,孩子们则在趣味活动中结识伙伴,原本冰冷的公共空间,变成了 “家门口的幸福客厅”。
文化阵地的搭建,为邻里互动提供了坚实载体,而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则让这份互动持续升温。福德社区的 “邻里故事汇” 每周如期举行,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家的家风往事、生活趣事。张大妈讲述的 “婆媳相处之道” 赢得阵阵掌声,年轻媳妇小李听完后深受启发,主动化解了与婆婆之间的小隔阂;“技能交换角” 更是热闹非凡,书法爱好者教大家写春联,烘焙达人分享蛋糕制作技巧,退休电工李师傅义务传授家电维修知识,居民们在互帮互学中不仅收获了技能,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社区还特别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力量,邀请民间艺术团体开展歌舞、戏剧演出四十余场,更鼓励有才艺的老年居民从 “观众” 变身 “主演”。68 岁的刘阿姨以前性格内向,在社区干部的鼓励下参加了广场舞队,如今不仅成了领舞,还主动编排节目,她说:“以前在家闷得慌,现在和老姐妹们一起跳舞、演出,日子充实又快乐,邻里之间就像亲姐妹一样。”
在山东邹城,凫山街道铁西社区的文化建设则走出了老旧社区的转型之路。这个曾经的煤矿家属院,一度面临公共设施陈旧、文化活动匮乏的困境,居民们大多是退休矿工及家属,邻里间虽有熟悉感,但缺乏深度交流。近年来,社区以 “1+3+N” 模式为引领,将昔日的 “老破小” 打造成了充满文化气息的 “幸福家园”。线下,7 个功能空间串珠成链,理论宣讲室、非遗工坊、文化活动室一应俱全,小区广场增设 “邻里文化角”,楼道墙面变成 “家风展示墙”,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文化温情;线上,“邹全办” 智慧平台和微信群成为 “线上文化集市”,居民们可以随时报名课程、展示才艺作品,数字赋能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社区还与驻地企业、市图书馆等合作,开设书法、美术课程,设立 “流动图书点”,每季度更新 500 册图书,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
铁西社区的 “守望相助?幸福家园” 邻里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成为居民心中最期待的 “年度盛事”。百家宴上,居民们端出自己的拿手菜,红烧狮子头、糖醋排骨、手工水饺…… 摆满了长长的餐桌,大家边吃边聊,分享着烹饪的心得与生活的感悟;才艺擂台赛上,既有小朋友表演的快板《夸夸咱社区》,也有老年合唱团演唱的经典歌曲,台下掌声、笑声不断;旧物市集中,闲置的图书、玩具、绿植在邻里间流转,既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居民刘阿姨感慨道:“以前邻居见面只是点点头,现在谁家有困难,一群人伸手帮忙;谁家有喜事,大家一起庆祝,社区就像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除了文化节,社区还定期举办非遗面塑课程,带领青少年捏出 “矿工帽”“铁锹” 等具有社区记忆的作品,组织 “寻访老矿工” 行动,整理出版《铁西记忆》故事集,收录老照片 200 余张、口述文本 5 万字。这些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味的活动,不仅让居民在参与中收获了快乐,更让社区的历史与精神得以传承,凝聚起深厚的邻里情谊。
从临清福德社区的 “邻里下午茶” 到邹城铁西社区的 “文化节”,文化正以多样的形式融入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打破了邻里间的陌生与疏离,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它激活了居民的参与热情,让每个人都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角;它传承了社区的历史记忆,构筑起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些充满温度的文化实践中,邻里情被悄悄织就,幸福花在社区绽放,而这一个个鲜活的社区样本,也正在书写着新时代 “邻里拾光” 的美好篇章。